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言情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悬疑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悬疑

    世事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世人都以为哥窑出自北宋,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可事实就真是这样吗?
    可惜,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
    而只有到了元代,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 只不过这里面也对哥窑的特描写的也不具体。
    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
    这里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不过总算是一些记载。
    直到嘉靖四十年的《江浙通志》, 才有更具体的描述。
    其内指出, 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
    《江浙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
    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
    先前陈文哲得到的信息也是这一部分,他也很清楚,这一部分才是史实。
    也是从这一部分的事实,就可以充分证明,哥窑刚开始就是在龙泉窑生产的。
    之后艺术特征越来越独特,也就独立出来了。
    或者是哥窑窑口没有独立,但是其生产出来的哥窑器,却因为其独特的特征,而独立了出来,形成了哥窑瓷。
    而跟哥窑瓷的品质相差无几的弟窑,却不是那么出名,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它没有太多的特色?
    就算弟窑青瓷品质更好,有时候也会被认为是龙泉窑吧?
    最起码刚开始生产的时候,弟窑肯定摆脱不了龙泉窑青瓷的影响。
    也是从明代嘉靖之后, 哥窑和弟窑故事才逐渐形成并且完备。
    这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江浙通志》成书, 经历一个世纪。
    所以,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不符。
    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
    到了1979年,江浙考古研究所、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大海博物馆、华夏历史博物馆、金陵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
    而证明章家兄弟存在的古籍,又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
    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
    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
    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
    陈文哲要写论文,也是围绕着这個主体展开论证。
    而相比其他人, 他有着太多内幕消息,只不过,很多都不能拿出来当做证据。
    只不过, 知道答案,再围绕着正确答案证明他的论点正确,怎么也要容易的多。
    最起码,以陈文哲的学识广博程度,再有隋侯之珠帮忙,找出一些古籍,论证他的观点,还是不难的。
    最起码,最为一家艺术院校的毕业论文,完全足够了。
    只不过,研究着,学习着,越是深入了解,陈文哲发现哥窑这个窑系的作品,越是奇怪。
    特别是其中的传世哥窑,这个名词好像跟普通人了解的不一样。
    这要从明清以后生产的哥瓷说起,因为明清两代生产的哥窑,更加复杂化。
    这是因为景镇在那个时期,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
    这两个历史时期,生产的哥窑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
    当然,之所以能独立开来,形成世人固有的印象,肯定是因为哥窑器有其鲜明的特征。
    这一窑口因为使用瓷胎土的不同,所以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而《华夏陶瓷史》这样叙述,论胎有厚薄之分。
    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
    现在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
    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其实,到了现在,很多考古发掘都已经证明,哥窑这个窑口的失传,应该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本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
    后来技艺扩散,其他窑口取长补短,单纯的哥窑自然就会消失。
    其实像是汝窑、弟窑,甚至是龙泉窑、建窑等等,时间长了,都会消失。
    或者用更加准确的说法来说,它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加发扬光大了。
    一座窑口出名之后,它才是名窑,可所有窑口都能做出相同的精品,那哪一座窑口,才算是真正的名窑?
    所以,很多名窑的出现,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技术刚刚出现,还没有发展开来,别人没法烧,他就成名了。
    等到所有人都学会了,也就开始泯然于众,这就是很多名窑消失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是因为改朝换代,造成工艺的断代。
    还是说回哥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也就是龙泉章生一窑,清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所以,现在收藏圈里说的“传世哥窑”,并不是流传于世的哥窑瓷器,而是原藏于清宫的一部分有着哥窑特征的传世瓷器。
    造成这种现象的,就是哥窑的起源谜团。
    当然,也不可否认,明清两代的哥窑器,都算是精品,要不然,也不可能被单独拿出来说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