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都市小说 > 蜀汉 > 第808章 君父臣民,天纲地常!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08章 君父臣民,天纲地常!

    函谷关前,秋风萧瑟,黄沙漫天,仿佛天地间都弥漫着一股沉闷而压抑的气息。
    汉军的小校挺立于阵前,身着铁甲,手持长枪,那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芒,宛如他眼中坚定的光芒一般,不可动摇。
    他高声叫阵,声音穿透秋风,回荡在函谷关前的每一寸土地上。
    “魏国的气数已尽,看看你们,居然让无辜的百姓前来送死!秦朗身为将领,本应保家卫国,守护一方安宁,却坐视皇帝坑害百姓,实乃罪不可赦!如今,若开关投降,尚可救下百万无辜生灵,何去何从,望尔等三思!”
    小校的话语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魏军将士的心上。
    函谷关城楼上,秦朗面色阴沉,宛如暴风雨前的乌云,凝重而压抑。
    他身着铠甲,铠甲上的铜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掩不住他眉宇间的愁绪。
    他双手紧握栏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忿怒,有无奈,更有深深的痛楚。
    秦朗的身旁,魏军将士们也是士气低落,一个个垂头丧气,仿佛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他们或站或坐,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那原本坚定的目光如今却变得迷茫而绝望。
    夏风拂过,带起一阵阵沙尘,也带起了他们心中无尽的哀愁。
    洛阳征用的数万民夫,此刻小半已基本上在函谷关前死完了。
    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却成了战场上的枯骨,横七竖八地躺在关前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黄沙,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
    没有死完的民夫,也被汉军俘虏了去,他们被押解着走向汉军的营地。
    还在函谷关的,或被驱赶着去做苦役,那一张张惊恐而绝望的脸庞,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苦难。
    秦朗望着这一切,心中如刀割一般疼痛。
    他虽然完成了大魏皇帝给的任务,让这些民夫一个都回不去洛阳,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他知道,这些民夫也是无辜的,他们本应在家中安居乐业,却因战争的残酷而被迫走上战场,成为了牺牲品。
    函谷关中镇守的魏军士卒们,人心也是肉长的。
    他们见到这数万百姓死在自己面前,心中怎能不感到痛楚?
    他们虽然身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面对如此惨烈的景象,他们的士气怎能不低落?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仿佛在问自己: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战?
    是为了保卫家园,还是为了成为皇帝的杀人工具?
    秦朗的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函谷关的守将,他必须坚守阵地,不能让汉军踏进一步。
    但面对眼前这惨烈的景象,他却感到无比的无力。
    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是继续坚守下去,让更多的无辜生命葬身于此,还是开关投降,拯救那些还活着的百姓?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一个魏军将士走到秦朗身旁,声音颤抖地问道。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仿佛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秦朗没有回答,他只是默默地望着关前的战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个决定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他不能轻易做出选择。
    “将军,汉军势大,我们恐怕守不住了。”另一个将士也走了过来,他的声音低沉而沮丧,仿佛已经看到了失败的结局。
    秦朗依然没有回答,他只是紧紧地握住栏杆,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的心中在挣扎,在犹豫,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抉择。
    此时,汉军的小校再次高声叫阵:“秦朗,你身为将领,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无辜的百姓死去吗?你忍心吗?你良心何在?”
    秦朗闻言,心中一颤。
    他知道,小校的话句句属实,他无法反驳。
    他望着关前的战场,望着那些死去的民夫,心中充满了痛楚和愧疚。
    “将军,我们投降吧!救救那些还活着的百姓!”一个魏军将士突然大声喊道。
    他的声音充满了决绝和坚定,仿佛已经做出了选择。
    秦朗闻言,心中一震。
    他望着那个将士,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这个决定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的,但它却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就在秦朗犹豫之际,函谷关前的战场上一片沉寂,只有秋风呼啸着穿过关隘,带起一阵阵沙尘。
    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一骑快马从汉军阵中飞驰而出,马上坐着一位汉国使者,他手持节杖,身着华服,尽管风尘仆仆,却难掩其年轻俊朗的面容。
    秦朗站在城楼上,目光如炬,凝视着那逐渐靠近的使者。
    他心中五味杂陈,既知来者不善,又隐约感到这或许是一个转机。
    待使者靠近关前,秦朗命人放下吊篮,那使者毫不犹豫地跨入其中,随着吊篮缓缓升起,他的眼神始终坚定,没有丝毫畏惧。
    吊篮终于升至城楼,使者一踏出吊篮,便对着秦朗行了一礼,动作规范而庄重。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秦朗,开口说道:“将军占据函谷关,固若金汤,然则如今又有什么用?洛阳城内缺粮已久,百姓饥苦,最后只会饿死无数人。将军若是能献关而出,让洛阳百姓能够从函谷关逃出生天,此乃大功德一件,汉国定会铭记将军的恩情。倘若将军负隅顽抗,不仅将手底下军士的性命置于险境,更是让洛阳百姓陷入绝境,如此大的因果,将军当真担得起吗?”
    使者的话语掷地有声,字字句句都敲击在秦朗的心上。
    他望着使者那年轻而坚定的脸庞,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动摇。
    然而,多年的忠诚和使命让他难以轻易做出决定。
    他紧握双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只觉心中一片混乱。
    使者见状,继续劝说道:“将军乃魏国精锐,本应保家卫国,然则如今洛阳危在旦夕,将军何不顺应天命,归顺汉国?汉国定会厚待将军,让将军继续施展才华。”
    秦朗闻言,心中怒火腾起。
    他瞪大双眼,怒视着使者,仿佛要将使者生吞活剥一般。
    他猛地拔出腰间宝剑,剑光闪烁,寒气逼人。
    使者见状,脸上闪过一丝惊愕,他没想到秦朗竟然会如此决绝。
    “哼!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此乃古训。然而,你等汉国使者,口出狂言,妄图动摇我军心志,我秦朗岂能容你!”
    秦朗怒吼一声,手中宝剑猛地挥出,直刺使者胸膛。
    使者眼中闪过一丝不可置信,他没想到秦朗竟然真的会杀他。
    鲜血喷溅而出,染红了秦朗的衣襟,也染红了函谷关的城墙。
    使者身躯一晃,倒在了地上,双眼圆睁,死不瞑目。
    秦朗浑身浴血,站在城楼上,宛如一尊战神。
    他望着关内众将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高声吼道:“我等乃是魏国精锐,如今岂能投降?天下大势尚未定,诸位要相信大魏,相信陛下!我等誓死守卫函谷关,绝不让汉军踏进一步!”
    他的声音穿透夏风,回荡在函谷关内的每一个角落。
    众将士闻言,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他们纷纷挺起胸膛,握紧武器,誓死与函谷关共存亡。
    然而,秦朗心中却明白,他这番话虽然激昂人心,但到底有多少作用,他心里也没底。
    洛阳缺粮,百姓饥苦,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汉军势大,魏军处境艰难,这也是无法忽视的现实。
    他秦朗,作为函谷关的守将,已经将自己的后路彻底斩断了。
    他望着关外的汉军阵地,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这一战,要么胜利,要么战死沙场。
     
    他秦朗,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诸位将士,随我一起,誓死守卫函谷关!”秦朗再次高呼一声,手中宝剑高高举起,剑光闪烁,照亮了整个函谷关。
    众将士纷纷响应,他们高声呐喊,誓死与秦朗一起守卫函谷关。
    那一刻,函谷关内充满了激昂的战意和坚定的决心。
    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明白,这一战,将是他们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战,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战。
    秦朗站在城楼上,望着关内众将士那坚定的眼神和激昂的战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些将士们,都是魏国的精锐,都是他的兄弟。
    他们愿意与他一起,誓死守卫函谷关,这是对他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但.
    他们能活下来多少呢?
    。。。
    洛阳周遭,征发的民夫如潮水般涌动,他们或步履蹒跚,或相互搀扶,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
    这征用之令,却似一道残酷的诏书,将老幼病残皆卷入其中。
    精壮的年轻人,被编入屯田军,他们手持锄头,挥汗如雨,在田间地头耕耘着希望,为魏国的前线提供着粮草。
    而那些老弱病残,则像是被命运抛弃的弃子,被送到了函谷关、广成关、成皋关这三道险峻的关隘之中,进行着无声的消耗。
    夏日的阳光如火般炽热,烤得大地滚烫,也烤得人心焦躁。
    在洛阳城的周边,一片片农田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泽,那是春日里播种下去的五谷,如今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在这喜悦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泪水。
    函谷关前,一群老弱病残的民夫正在搬运着沉重的石块,他们的身影在烈日下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力。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年迈体衰,有的甚至驼背弯腰,步履维艰。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毅与不屈,那是对生活的无奈,也是对命运的抗争。
    一位老者,头发斑白,满脸皱纹,他吃力地抱起一块石块,颤巍巍地走向关隘的修建工地。
    他的双手青筋暴突,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他喘息着,每走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仿佛在用生命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在广成关,一群衣衫褴褛的妇人正在搬运着沙土,她们的身影在尘土飞扬中若隐若现。
    她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脸上写满了沧桑与疲惫。但她们没有抱怨,没有哭泣,只是默默地劳作着,用自己的双手为魏国的防线贡献着一份力量。
    当然
    不贡献也行。
    待成为地上的尸体的时候,就不用你贡献了,否则,监工的长鞭就要在你身上落下了。
    魏国的朝堂之上,曹叡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冷峻而坚定。
    他深知,这征发民夫之策虽然恶毒,但却大大降低了洛阳平原的缺粮问题。
    他望着殿下的群臣,缓缓开口说道:“此计虽狠,但也是为了魏国的存续。只要能让魏国度过这个难关,朕不在乎那些骂名。”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群臣们闻言,皆低头不语,他们心中明白,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让无数无辜的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在国家的存亡面前,他们又能说什么呢?
    曹叡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停留在郑称身上。
    郑称躬身行礼,颤声说道:“陛下,此计虽可解燃眉之急,但代价实在太大。十几二十万的老弱百姓的性命啊,就这样被牺牲了。臣担心,此举会让士气低落,百姓怨恨。”
    曹叡闻言,眉头微微一皱,但随即又舒展开来。
    他沉声说道:“朕何尝不知此计之恶?但国家存亡之际,朕别无选择。至于士气低落、百姓怨恨,朕自有办法化解。只要魏国存续,这些骂名,朕根本就不在乎!”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决绝与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承受一切后果的准备。
    群臣们闻言,皆心中一凛,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带着魏国走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夏的烈日愈发炙热。
    洛阳城周边的农田里,五谷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再有个两三个月,便能收获了。
    到时候,洛阳的粮草问题便能得到解决,汉军的围困之策也将不攻自破。
    然而,在这看似希望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哀伤与痛苦。
    那些被征发到三关的民夫们,他们的生命在无声的消耗中逐渐消逝。
    他们的家人,在无尽的等待与期盼中,只能默默地流泪与祈祷。
    曹叡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那片郁郁葱葱的农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这丰收的喜悦背后,是无数无辜百姓的生命与泪水。
    但为了魏国的存续,他只能狠下心来,承受这一切的骂名与痛苦。
    他这个君父没有保护好他的臣民。
    但他要扭转天纲地常,给大魏争取出一条活路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