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都市小说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268.第268章 驸马之死,杀降冒功!

底色 字色 字号

268.第268章 驸马之死,杀降冒功!

    第268章 驸马之死,杀降冒功!
    东方一白,窗户便亮了。
    昨夜就在内阁直庐休息的张居正搁下了笔,站起来吹灭了灯笼里的蜡烛,接着吩咐门外:“官服伺候。”
    内阁中书舍人沈一贯就候在门外,闻声就带来着两个端着洗脸的清水、捧着官服的人,走了进来。
    张居正望着沈一贯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才走到洗脸架边,拿起了面巾擦脸,头发就没解,也就无需重新梳理,直接就换上了大红袍服。
    “肩吾(沈一贯字),随我觐见。”张居正站了起来,说道。
    沈一贯一怔。
    张居正的情绪显然不太好,道:“你是不是要反问我为什么?”
    “不敢。”
    沈一贯立刻答道:“是。”
    张居正没有再理他,就往外走去,天气不太好,零星下着小雨,属于内阁首辅大臣的二人抬舆已然就绪,便坐了上去。
    沈一贯就充当起了轿头,在前面走着,一直到玉熙宫门前,抬舆缓缓落下,二人拾级而上,进入了大殿。
    今儿是黄锦当值,这时正给朱厚熜梳着头,阁老到来,也梳的差不多了,朱厚熜便道:“行了。”
    黄锦收起了梳子,退到了一旁候着。
    “恭请圣安!”
    张居正、沈一贯跪地叩见道。
    朱厚熜走到二人身旁,道:“起来吧。”
    “谢圣上。”
    二人先后起身,沈一贯本想退的远些,就听到元辅开口,道:“圣上,陈以勤陈阁老昨夜子时从山西送来了道奏疏,提议内阁中书舍人沈一贯为北原省第一巡抚。”
    张居正从袖中拿出了那道奏疏,双手呈过了头顶。
    在北原省第一巡抚的人选上。
    他和次相高拱都快打破头了,怎么也没想到,远离京城的陈以勤却突然掺和了进来,谁也没支持,推选了个“新人”。
    他想了一夜,终于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不出意外的话,陈以勤的荐举,是圣上授意的。
    如此一来,他和高拱之前的争斗就成了朝廷的笑话。
    一心二用的天赋下,他确实意识到了身边这位中书舍人的确是个合适的人。
    没有什么派系,不结党,不营私。
    在思想上,也不是传统儒家,而对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研究,佛学造诣也不浅。
    怎么形容呢,就很适合当今朝廷。
    沈一贯瞪大了眼睛,很想指着自己说一声“我?”。
    哪怕是做梦,都不敢做这样的梦。
    他之所以进入内阁,是因为前内阁中书舍人,也是元辅门生傅应祯在海瑞进京那日,故意羞辱海瑞的表现,触怒了胡宗宪胡阁老。
    然后,傅应祯就被迫离开了内阁,在元辅的安排下,前往了零陵当知县,正式走上县、府、省三级主政官的仕途。
    内阁中书舍人的位置,位小而权大,却可以时刻观摩阁老理政,好处无穷。
    这对沈一贯来说,天上就仿佛掉下了馅饼。
    但在内阁中书舍人位上才三月,屁股还没有完全坐热,就又被天上掉下的醋碟、牙签,还带上两瓣蒜的事砸中了。
    陈以勤阁老离京后,他才进入的内阁,可以说,两人素未谋面,却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携之恩,一时间,心里感动、惶恐并生。
    感动是对陈阁老,惶恐是对元辅、次相。
    元辅在早间那古怪脾气的来源搞清楚了,心胸较为开阔,八成不会与他太过计较,他无法想象,心胸较为狭窄的次相在听说这消息时会是怎样的雷霆怒火。
    再就是,现在的朝廷,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堂馆,都增加了道新规,那就是县、府、省三级主政官经历,如果以内阁中书舍人之身,去了北原省担任第一巡抚,以后怕是会在一方封疆大吏任上终老,无缘三公九卿之位。
    不过,近在咫尺的封疆之位,和那虚无渺茫的三公九卿之位,该选择哪个,沈一贯很清楚。
    朱厚熜看了眼努力压制激动的沈一贯,点点头道:“内阁拟一道明诏,传谕各部、各省,除北原省上的军方兵马,北原省上的一切人、事,皆由沈一贯节制,任第一巡抚。”
    张居正,“是。”
    沈一贯跪倒在地,叩谢道:“微臣谢圣上隆恩!”
    朱厚熜转身,准备回到精舍,不想张居正再次开口了,道:“圣上,您的女婿李和到内阁托人说过几次了,让见着您的时候提一提,能不能从草原把他调回京城来,给他另谋职位。”
    圣上目前一共有五个女儿,但有三个在未嫁人之前就去世了,剩下两个顺利长大并嫁人的分别是宁安公主和嘉善公主。
    小公主嘉善公主暂且不提,先说宁安公主。
    嘉靖十五年,端嫔曹氏为圣上生下长女朱寿媖,因此被封为端妃。
    只可惜,长公主活到十四岁就去世了,追封为常安公主。
    嘉靖十七年,王徽妃为明世宗生下次女思柔公主,然而思柔公主也在十二岁时去世。
    由于圣上前两个女儿都早逝,因此其第三女宁安公主,便成为他第一个顺利长大并嫁人的女儿。
    宁安公主名叫朱禄媜,生母曹端妃,也就是说,长女和三女是同母姐妹。
    宁安公主出生于嘉靖十八年,她出生的时候,母妃曹端妃已经非常受宠。
    但提到曹端妃,就不得不说到嘉靖二十一年那件事,即“壬寅宫变”。
    圣上遇刺之地,就在曹端妃宫中,曹端妃罪责难逃,在圣上还昏迷时,便被已故的方皇后给凌迟处死了。
    等圣上醒来,曹端妃已然惨死,而宁安公主才仅仅三岁,因此曹端妃死后,宁安公主就交由沈皇贵妃抚养。
    沈皇贵妃对宁安公主视如己出,圣上也没因为曹端妃的缘故而对宁安公主心有芥蒂,反而宠冠儿女。
    在嘉靖三十四年,宁安公主下嫁给当年的武探李和,这位驸马长得孔武有力,一表人才,按理说,这是良配才对。
    但身在内阁,张居正听说了不少的事,这李驸马身边养了不少童子小厮自用。
    事关皇家脸面,朝廷中无人敢提及,民间里无人敢传说。
    朱厚熜站住了脚,怒气在胸膛中起伏,这样的驸马,什么玩意儿。
    一个大男人,竟和武则天的爱好相同。
    让他随军做个都尉,就是别在京城碍眼,还有脸想着回来。
    “妄想!”
    圣怒之音降下。张居正眼观鼻鼻观心,继续道:“另外,他还特意从草原给您带来了十几篓浆果,正想给您进上来呢。”
    “统统扔到金水河里去!”
    震怒之声传来。
    张居正、沈一贯连忙告退。
    “黄锦。”
    “奴婢在。”
    “代朕传到口谕给戚继光、俞大猷,朕不想再看到驸马李和。”
    ……
    塞北。
    东厂人传来口谕。
    “看着办”的三个字,还回荡在戚继光的脑海里。
    就在他陷入沉思的时候,俞大猷来了。
    大案上。
    摆着留守在草原诸将的封爵旨意。
    和之前所想一样,成为大明朝新大元帅的戚继光,从原来江阴伯,跨过了侯爵,成了江国公。
    而俞大猷本人,从原来的晋江伯,跨过了侯爵,成了晋国公。
    而在旨意中,也通报了阁老王崇古、及子王谦、及孙王之桢,祖孙三代三人封授国公之名。
    王崇古:卫国公。
    王谦:安国公。
    王之桢:顺国公。
    北征一战,大明朝共计册封了五位国公,在此之下,策赏了二十四名侯爵,两位伯爵,六位子爵,和九位男爵。
    其中,死去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胞弟张居易,也被册封为伯爵,爵名:忠意。
    但是,朝廷在此之前便取消了爵位世袭制度,所谓忠意伯,随立随止。
    朝廷还嘉奖了一批在北征一战中阵亡的将士,和那虚妄的爵位不同,而给予了重抚重恤,以及一系列的优免恩遇。
    俞大猷见戚继光眉头不展,便唤来亲卫将封爵旨意传至全军,以此激励人心。
    “元敬(戚继光字),可是发生了什么事?”俞大猷问道。
    人生三铁,同窗、同袍、同娼。
    袍泽之谊,戚继光、俞大猷亲如兄弟,彼此虽有尊卑,但私下交谈时,能以表字相称。
    “是李和……”
    戚继光讲述了东厂那太监送旨意来后的“嘱咐”,无奈道:“圣上不想再看到驸马都尉,却让我看着办。”
    哪怕是在军中,驸马都尉李和之名也是不小,就连俞大猷都有所耳闻,但不是好事,是听说了一些面白的将士在夜间进入李和帐篷后,第二日行动不便。
    碍于皇家颜面,俞大猷甚至让副将提醒过李和,那之后,李和好像收敛了些,也可能是“做事时”收敛了些,总之,不再那么招风。
    此刻听到李和的名字,就知道驸马都尉彻底触怒了圣上,都不顾宁安公主的幸福了。
    当然,以驸马都尉的癖好,宁安公主或许早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如果元敬不方便,就由我来安排吧。”俞大猷说道。
    现在,戚继光是大元帅,他是大将军,想弄死个驸马都尉不难,而且,也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戚继光眼睛一亮,问道:“志辅(俞大猷字),计将安出?”
    “有一批粮草要押送到辽东镇,正好可以让驸马都尉去办,虽然从此地一路向东即可,但茫茫草原缺少方向,迷路失期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等到了辽东镇,托李成梁的手杀之。”俞大猷冷着声调道。
    戚继光想了想,同意了下来。
    整个草原尽入大明之手,在开春后,就遇到了祥兆,天暖日和,风吹草低见牛羊。
    经历过一冬之寒的牛羊,纷纷产下牛犊、羊羔,草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牲畜大爆发期。
    新的降下,旧的在老去,草原上一些年老的牛、羊进行了有序的宰杀。
    吃够了牛羊,连身体都腌入味的草原人,对这些肉食完全没有渴望,反而为米、面、蔬菜趋之若鹜。
    草原人不吃,在草原吃了将近半年牛羊肉的北原建设军团将士,什么玩意一直吃,吃久了,也吃不动了,所以,牛羊肉正式往国内输送,赶着牛羊回国,虽说会瘦些,掉些膘,但却是在这温暖的季节保持血肉不腐的手段,到了地方,现宰现杀。
    而辽东镇的边军,正在总兵官李成梁的带领下,进攻建州女真族,首批牛羊肉自然就先紧着这群为国奋战的将士享用。
    然而,辽东的战事很奇怪。
    在三月的时候,辽东军就迈出了长城,进攻建州女真族,讨伐建州女真族首领王杲。
    王杲的女婿塔可世率先投降,然后,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前去古勒寨劝降王杲,但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
    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台开城,攻破古勒山城之后,李成梁进行了屠城,连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
    这种不分敌我的屠杀,立刻让动摇、想要投降的建州女真族人坚定了下来。
    建州女真族在王杲,和塔可世儿子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顽强抵抗辽东军。
    在戚继光、俞大猷眼中,李成梁的行为,有杀降冒功的嫌疑。
    但战争还在继续,为了军心,不能让李成梁立即给出合理解释。
    而作为总兵官的李成梁,不但没有想着缓和矛盾,反而下达了“犁庭扫穴”的命令。
    成化年间,大明朝对建州女真族犁庭扫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建州女真族整整了一百年的时间,才勉强喘口气,过去的灾难重现,建州女真族的抵抗更加坚决了。
    在辽东军犁庭扫穴初期,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近八万建州女真族人身死,一族之人,死伤过半。
    可随着目标减少,战场变大,剩余建州女真族的清剿变得非常困难,李成梁不断撒出人手探查,却没找到王杲、努尔哈赤的所在。
    就如王崇古在御前所说,打仗,打的是粮草之仗,五万辽东军在长城外游猎,一日的靡费就有数万两银子之多。
    朝廷虽富,却也不能这般糟蹋,再这样拖下去,整个辽东军都要被问责。
    “那李成梁,不会是怀有异心吧?”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